137 豆腐西施,掌握核心技术_大清话事人
爱我小说网 > 大清话事人 > 137 豆腐西施,掌握核心技术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137 豆腐西施,掌握核心技术

  所谓保商制度,

  简单的说,

  就是每来一条船,就由粤海关指定一家行商做保。

  行商,是粤海关指定的全权第三方。

  税款、货价,行商说了算。

  洋船,洋人惹出任何乱子,一概由行商负责。

  英商被收拾的没脾气,失去了一切话语权。

  直到,

  东印度公司的新任大班喀利,想为了争取“贸易自由”权,和粤海关掰腕子。

  顺便说一句,

  此时来广州的英商,有一个算一个,都是东印度公司的人。

  这个庞然大物,对于商业利润有着巨大的胃口。

  毕竟东方的茶丝瓷,只要运回本土,就是125%的利润。

  抢手的很,从不滞销。

  ……

  从江南地区运去的丝绸,就这样成为了受害者。

  因为,

  这个生意是先赊账,后付款的。

  由于广东十三行是红顶子商人,地位超然。

  江南的丝绸大户们,往往争着把货赊给他们。

  待成功出口后,才能获得货款。

  用后世的话讲,

  账期太长的生意,都有不可控的风险。

  江南的丝绸大户们,

  就这样爆雷了,足足大半年,没拿到一两货款。

  底下织户,生丝供货商,还有钱庄,

  都失去了耐性,追着后面要账。

  现金流断了,再有钱的大户都撑不住。

  这玩意解释起来太复杂,就不解释了。

  总之,

  这是一个机会,适合下场搞事情。

  而在信的末尾,

  福成提及了一件小事,当年有个肆虐多省,刑部通缉,杀人越货无数的江洋大盗,

  可能在苏州府藏匿出家。

  口供来自潮州府大狱里的一个死囚。

  此人曾经是这位大盗的心腹手下,后来分道扬镳。

  2年前,

  他曾在苏州府瞅见了曾经的大佬,未敢上前相认。

  因为快死了,

  所以他透露了这个情报,当做交易,换了一壶烧酒一只烧鸡。

  ……

  “福成遇上事了。”李郁放下信件,和杜仁说道。

  “怎么回事?”

  “英商和粤海关打擂台,海关税就没了。粤海关可是天子南库,短了几百万两,乾隆能忍?”

  杜仁点点头:

  “朝廷准备从哪儿找补?”

  “十三行行商,还有粤海关的所有监督,平摊出这笔钱。”

  “倒是个妙招。”

  两人都忍不住笑了,

  因为乾隆做事,真的是主打一个公平。

  六亲不认,翻脸不认人。

  所有的错误,

  都是臣下的,不是朕的。

  前一刻,朕可以赏你。

  后一刻,朕就可以贬你。

  一个典型的马基雅维利式的帝王。

  福成是内务府出去的人,自然不敢抱怨太多。

  不过信中,

  也看的出来,他的愤懑和恐惧。

  十三行的总商,平均每家25万两。

  而他爹,作为潮州的分关监督,摊了5万两。

  信中有一句话,

  可以琢磨出这5万两的分量。

  “吾父哀叹,一半之心血,恐如泥牛入海,再无重沐阳光之希冀。”

  ……

  上任潮州分关监督委员,

  抛开上敬,挥霍,以及若干人情往来。

  这5万两,差不多是积蓄的一半打了水漂,很合理。

  “阿郁,我倒觉得这是件好事。点醒他,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,就是个行走的存钱罐。”

  “我也是这么想的。”

  “对了,有件消息我得告诉你。苏州织造,要重新任命了。”

  “嗯?”

  苏州织造一职,自从福成他老爹获罪离任后,朝廷隔了好几个月才选定了一人,依旧是内务府心腹奴才。

  结果,

  此人刚到任,就病倒了。

  然后就是病榻久卧,一直没治愈。

  好端端的一个汉子,竟瘦的只剩70斤。

  延请了无数江南名医,都无果。

  其实是,一种严重的水土不服。

  此人在直隶出生,直隶长大,

  从未到过南方,

  上任之时,

  恰好是江南的梅雨季节,持续时间又长。

  从湿疹,一路发展到了背上长疮,头晕乏力,无法行走。

  “王神仙那给的消息,朝廷正在考虑新人选。这条消息,要了我100两。”

  “不贵。”

  李郁如今很豪气,有那140万两银子打底,说话很大声。

  不过瞧这速度,这钱最多花一年。

  ……

  李郁琢磨片刻后,

  提笔写信一封,用火漆封好。

  通过驿站系统投递。

  这种能薅清廷羊毛的机会,自然要抓住。

  借助粤海关,和苏州府衙的名头,

  私事公办,便利的很。

  他希望,

  福成能够抓住机会,重回苏州织造。

  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标,花多少银子都值得。

  大不了,

  兄弟联手,再搞几头肥羊嘛。

  我有枪,你有印章,

  很符合大清朝的生存法则。

  远了不说,广州十三行那么富,打掉一家,变成十二行,也不影响盛世。

  ……

  10天后,

  潮州府,福成收到信后,

  差点把文房四宝打翻了。

  不过,他冷静下来后又觉得这是个机会。

  跑去书房,和他爹商议。

  作为内务府出来的旗人,他们都明白一个道理。

  对于他们这些人而言,皇上的喜恶才是授官的唯一标准。

  其他标准,不存在的。

  “父亲,我觉得李兄弟说的很对。皇上缺银子,谁能弄到足够多的银子,圣心就倾向谁。”

  “为父也明白,可是这不经粤海关监督大人同意,就私自拿十三行抄家,是不是太疯狂了?”

  十三行,

  可谓是大清最豪富的商人,甚至超过盐商。

  这些人的背后,都站着或多或少几个大佬。

  赚到的银子,也不是都归自己。

  而是要拿出很大一部分,分润孝敬给军机大臣,王公贵胄。

  “父亲,您觉得是洋人好拿捏,还是十三行好拿捏?”

  “这还用问,当然是十三行。”

  “干掉其中一家,会有什么后果?”

  “粤海关震怒,京城的王爷、军机,也会记恨。”

  “可咱们是内务府的奴才啊,不是科道官儿。”

  福成爹一震,

  随即点点头,感慨道:

  “是啊,除了皇上,谁还能动内务府。”

  “更何况,户部尚书和大人还兼着内务府大臣。”

  ……

  福成父子俩,

  真的动心了,准备搏一搏。

  拿几万两砸和珅,再杀一头十三行肥猪,去孝敬乾隆。

  快过年了,杀头猪庆贺一下,丰富餐桌,很合理。

  不过,

  到底杀哪一头猪,是以乱拱白菜的罪名,还是长膘太慢的罪名,还得好好斟酌一下。

  潮州府分关,武力有限。

  恐怕还要借一把快刀,防止杀猪的时候,猪奋力抵抗。

  李郁的信中,什么都考虑到了。

  可以借用赖二的护卫,穿上税吏的衣服。

  这些人可都是好手,最擅长突袭作战。

  幸亏福成父子是内务府出来的,法律意识淡薄,

  若是换个科举出身的仕途官,怕是要大骂这种混账建议。

  3000里外,

  李郁站在胥江码头,和杜仁,范京说道:

  “我的老朋友们,只要做了孤臣,路就窄了。他们的路窄了,我们的路就宽了。”

  “慢慢的,他们就会意识到,只有我是真的对他们好。”

  “老爷英明。”

  ……

  “太湖厅段迎武的罪名,罗织的怎么样了?”

  “目前证据还比较单薄,仅有金山董姓商人的口供。证据链不够完美。”

  李郁转头,看着范京:

  “他就没有软肋?”

  “据我目前打探,此人不贪,不党,是个罕见的清官。”

  “家庭出身呢?”

  “贫寒出身,老母种菜,老妻织布。日常伙食,不过是青菜豆腐。”

  “真的假的?”

  “千真万确。”

  杜仁也及时的作证:

  “我在布政使司衙门,也听朱大人说过,感慨此人是个真正的君子。”

  李郁倒吸一口凉气:

  “好一朵白莲花。”

  又追问道:

  “他对我们的态度,几分敌视?”

  范京皱了下眉头,说道:

  “此人不收分红,拒绝炭敬。曾公开谏言朱大人,要求取消东山团练。哦对了,他目前在南段运河,负责疏浚工程监督。”

  李郁冷笑道: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awxs8.cc。爱我小说网手机版:https://m.awxs8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